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作者:李巧彥
第一節 「自我照顧訓練:移位」支持服務的目標與核心價值
衛福部「長照專業服務操作指引」支持服務以「復能」為原則,No-Lift Policy(不徒手搬運病患規範)為出發點,目標是:
1. 誘發被照顧者還有的能力,促進或維持被照顧者功能發揮極大化。
2. 善用輔具取代徒手搬運轉移位。
3. 降低照顧支出成本及減輕對照顧者依賴。
支持服務的核心價值
1. 強化自我效能:轉移位服務的核心內容是交互過程和價值創造,支持被照顧者認為自己能夠達成目標的信心,在安全的環境下執行日常生活活動。害怕跌倒是每個被照顧者跟照顧者最擔心的事,只有安全的環境,才能增加被照顧者願意嘗試的動機,一旦有成功的經驗,自然就會增加被照顧者的自信心。
2. 以被照顧者為中心:根據被照顧者想要達成的目標,最在乎的事,重視達成這個目標對被照顧者而言為什麼這麼重要,支持被照顧者最關注而且喜歡從事的活動,設定為有意義的目標。鼓勵被照顧者參與日常活動及學習的參與度,增加自我照顧的能力,脫離長期照顧命運。
3. 每日生活復能:促進被照顧者參與日常生活的訓練潛能與執行密度,實踐「每日生活復能」,累積並增加被照顧者成功經驗,提升對執行日常活動的信心。我們每天早晨翻身離床,走到浴室上廁所,刷牙盥洗,接著更換衣服,走到餐廳拿起碗筷準備自己的早餐,坐在餐桌享用早餐,這樣開始一整天的日常活動;如前面所提的幾個活動,這過程中已經在訓練起立坐下核心肌群,彎腰轉身,身體各關節的潤滑,促進腸胃蠕動,心肺功能等。積極發揮日常活動潛在能力,如同是在做復健,主要的目的是提高被照顧者的活動能力和功能能力。
第二節 自我決定生活的意義跟價值
長期照顧並不是專指高齡者,有些腦性麻痺、脊椎損傷、罕見疾病、小兒麻痺才是真正長期照顧的對象。那為何討論「長期照顧」時,想到的就是老人,只要是老人就需要長期照顧嗎?
國人對訓練取代照顧的觀念還在萌芽探索階段,民眾普遍對於照顧年長者以「幫他完成」的照顧觀念,被照顧者可以從參與日常生活活動,達到獨立生活能力提升,缺乏這方面的觀念及可行策略。2016年國際高齡聯盟於哥本哈根舉行的高峰會議 ,關於「復能(reablement)」(Mishra & Barratt, 2016)的理念提出的照顧政策,「復能」就是在個人有限的「內在能力」下,協助他把「功能性能力」最大化,並應用到他認為重要的生活事物上,故「復能」是指盡可能恢復個案的「功能性能力」,不但被照顧者獲得自主與自尊,同時減輕家庭與社會照顧的負擔。
因疾病住院恢復期的被照顧者在衰弱之後,一開始就以「照顧的方式,幫他完成想做的事」。如果長時間臥床休息,會因為肌力喪失而出現各種併發症,不動的結果會導致呼吸、腸胃道、心血管、肌肉骨骼功能退化,同時也是壓瘡產生的主要風險因素,被照顧者自主參與日常活動的機會變少,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,因為對於復健的錯誤期待,再加上專業人員提供的復健方式,可能不是被照顧者重視的事,參與的期待不足。返家後缺乏復能的知識及支持性的輔具介入,導致效能不彰,被照顧者漸漸失去對生命的期待。
步入長期照顧臥床的歷程:出院後回家 → 請外傭照顧 → 漸漸移動不方便 → 上廁所變麻煩 → 喝水變少 → 排便不順 → 便秘 → 吃軟便劑 → 慢性腹瀉 → 大小便失禁 → 包尿片 → 吸入性肺炎 → 插鼻胃管 → 上約束 → 邁向長期照顧命運。內政部公布「110年簡易生命表」,國人的平均壽命為 80.86 歲,其中男性 77.67 歲、女性 84.25 歲;根據衛福部的資料指出,國人平均長照需求為 7.3 年,也就是說死亡前大約有 7-8 年的時間是臥床失能的,想像八分之一的人生樣貌,包著尿布,跟自己的大、小便相依為命,看著天花板,這是什麼樣的悲慘人生?生活的品質,取決於生命的素質,而不是延續多長生命。
對於手術患者來說,早期下床活動是預防併發症的最重要因素(Sanguinetti et al., 2014)。當衰老過程導致功能更快衰退時,缺乏活動能力和行走能力對老年人尤其具有破壞性(Graf, 2006)。步行不僅可以改善身體功能,還可以改善情緒和社交福祉(Kalisch et al., 2013)。行動不便會導致自主能力下降,日常功能下降,患抑鬱症的風險增加,急性狀況增加,跌倒的風險增加。失去「步行」跟「移動能力」時,80% 生活功能會下滑,相反的!如果能夠維持或增加「步行」跟「移動能力」,生活功能就有機會提升 80%,所以可以步行跟移動能力,是想要擁有自我決定生活的第一步。
圖 1 功能性能力及內在能力隨年齡增長之變化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2015)
資料來源:衛生福利部
第三節 執行自立支援 4 個步驟
圖 2 自立支援生活功能評估表
圖 3 粗大動作功能分級
粗大動作功能分級 3、4 是過度被照顧的族群,只要透過重心轉移的技巧,運用適當的輔具,照顧者在必要關鍵時刻,耐心給予口頭提示、誘導、協助穿支架或準備物品等協助,被照顧者功能性能力會顯著進步。
有認知障礙的被照顧者,下面這張表讓照顧者掌握先機
圖 4 認知、動作的功能最大發揮原則 (資料來源:楊忠一)
分級 5 需要大量或完全依賴,可以透過能力、環境來評估適合的轉移位策略。
「如果我當時就知道現在所知道的,我會做不同的事情。」加拿大 McMaster 大學經常聽到服務的個案家屬表示,若是能更早了解被照顧者的能力及未來發展進程,他們會選擇不同的方法,提升被照顧者自主生活能力。過去的經驗,家裡有虛弱的被照顧者,缺乏出院回家後可行的復能相關訊息,最常採用的途徑是健保的復健或是長照 2.0 的資源,這兩種途徑並不會讓照顧者感覺輕鬆;反而讓被照顧者更不容易去應對,甚至會導致他們對康復不再有期待,陷入憂鬱,全家人生活痛苦指數上升。因此為了促進復能黃金恢復期獲得最佳的效能,首先家屬要了解與掌握被照顧者的粗大動作評估量表「內在能力」(圖3),搭配自立支援評估表「功能性能力」(圖2)表現程度、疾病、功能限制之確定性的訊息。因為這些訊息是家屬與服務提供者合作,進行以個案為中心支持自主生活絕對需要的資訊。
圖 5 兩招教會你,判斷是否具備行走能力
三、目標設定 5 原則(資料來源:楊忠一)
1.經專業確認該功能分級普遍可達成之目標。
2.與協助體重相關之目標(起立、步行、爬樓梯),功能必須優於自立支援評估表 4. 輕度協助才有意義
3.床到椅移位可坐姿平移、如廁可運用床邊便盆椅大大減少難度,提升自立減少支援。
4.無法自推輪椅移動,若認知、視覺足夠,駕電動輪椅可大大減少難度,提升自立減少支援。
5.進食牽涉營養攝取與環境清潔、食物不浪費,因此目標必須優於 3 中度協助方有功能上之意義。
四、No-Lift 轉移位策略選擇流程圖
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主任楊忠一主任歸納整理,依能力、環境、策略三大條件製作「No-Lift 轉移位策略選擇流程圖」(圖6),這套系統從民國 99 年第一版到今年 112 年經過 23 年的修正、調整,是一套很有邏輯性的「No-Lift 轉移位策略選擇流程圖」,幫助照顧者釐清正確轉移位策略及搭配適合輔具高效能評估工具。
✦ 能力評估:
遵照「No-Lift 轉移位策略選擇流程圖」邏輯分析,透過簡單的評估,就可以輕鬆評估被照顧者適合的轉移位策略。
✦ 環境評估:
起始點到終點是否有淨空,高低是否接近,決定要採用哪種策略。
「No-Lift 轉移位策略選擇流程圖」在環境的評估提供明確指引。
圖 6 No-Lift 轉移位策略選擇流程圖(資料來源:新北市立八里愛心教養院)
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11107研製(第6版)
✦ 策略的選擇,掌握三原則:
1.誘發被照顧者還有的能力,促進或維持被照顧者功能發揮極大化。
2.以平面取代垂直轉移位。
3.以機械動力取代人力抬舉。